2022年7月,一支充满活力和青春,满怀梦想,以服务群众为使命的队伍——“农耕红色青春”实践团,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开始了以“勤奋造乡村,振兴筑未来”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安吴青训班纪念馆学习革命精神
7月11日,指导教师刘振华和彭志敏带领“农耕红色青春”实践团志愿者与泾阳县安吴镇安吴村村委会岳书记见面。岳书记热情接待了师生,并从乡村振兴层面向志愿者进行情况介绍。本次实践活动是继我校与安吴村“红心向党 情系安吴”图书捐赠活动后的再次深度合作,将来,学校还将依托本地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安吴村红色文化历史,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发挥高校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在渭北战训营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及劳动实践
我校暑期“三下乡”向日葵育人实践基地在泾阳县安吴镇安吴村和渭北战训基地两处举行授牌仪式。指导教师彭志敏和学生志愿者慕心可代表师生发言。她们表示要注重实践、知行合一,虚心向群众学习,为当地村民提供扎实有效的服务,不怕苦、不怕累,亲身体验村民的生活,与当地村民深入接触和交流,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勇担社会责任。
为了更好的开展“三下乡”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践团对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建立了第一临时党支部并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

在云阳镇红色记忆馆调研学习
为学习红色革命历史,弘扬红色精神。7月15日,“农耕红色青春”实践团来到泾阳县云阳镇红色记忆博物馆调研学习,深切感受了八路军革命历史和奋斗精神,志愿者们认真听讲并了解到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为何南下进驻渭北地区、为何要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何要在云阳举行红军改编和抗日誓师大会,深度学习了八路军誓师抗战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感受到了百年接续奋斗之不易,感受到了党领导人民创造伟大历史之不易。

队员体验农耕生活
实践团队成员在两位指导老师带领下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围绕“赓续红色历史,感怀峥嵘岁月”组织父老乡亲进行节目表演,去安吴青训班旧址参观学习,去云阳镇红色记忆馆参观学习等活动,参观面粉、麸皮醋加工流程,组织小朋友认识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围绕“弘扬农耕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之美”开展活动4场。志愿者为泾阳茯茶设计小包装礼盒及手提袋等文创产品;了解地方特色品牌:泾阳茯茶,了解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友军水盆羊肉,观摩幸福食堂,认识农具,进行劳动教育,参观渭北战训基地,听老党员、老红军、革命先辈讲述他们的经历,认知民俗秦腔文化,组织志愿服务、文艺汇演等活动。此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谋献策,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让更多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文化街与小朋友们一起画脸谱
实践团的同学们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农户为农产品直播带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期间共开了13场直播,带货的农家面粉、麸子制醋、茯茶,共计收益1200余元。活动结束后村民还向学校送来了一份份真挚的感谢信,对团队的工作表示感谢,志愿者们积极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牢记奉献是志愿者精神的精髓所在,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直播基地合影
同学们纷纷表示,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与当地村民接触和交流,亲身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培养了自身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真正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大家在“三下乡”实践期间,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核稿:张洁)